环球经济报道
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车 >

蔚来将会每年研发一款手机!李斌下的是什么棋?

  时间:2022-08-01 08:56:00     来源: 网络    阅读量:6340    

相信很多人都已经听到了威汽车要造手机的消息。近日,在接受采访时,李斌对蔚来做手机一事做出了回应。

7月28日,蔚来汽车创始人、董事长兼CEO李斌再次谈到蔚来手机。他说,“蔚来手机在前进,我们比不上现在卖一亿台手机的公司。现在做手机不难,但是做一个好用的还是很有挑战性的。”

同时,李斌表示,“蔚来要做的是为蔚来用户打造一款好用的手机,每年开发一款手机,就像苹果一样。”

目前手机厂商跨界造车并不少见。小米就是典型的例子。不过目前跨界的手机厂商真的不多,蔚来就是其中之一。

其实蔚来走这一步是有原因的。做手机不仅仅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,更是一种战略防御。

为什么要越境进入红海市场?

魏亮现在进入饱和的手机市场明智吗?

其实早在蔚来之前,吉利就已经高调宣布在高端智能手机领域投资100亿元,今年已经正式收购魅族;除了吉利,特斯拉也将推出自主品牌的手机。

数据显示,2022年6月,国内市场手机出货量达到2801.7万部,同比增长9.2%,其中苹果、OPPO、vivo、小米、华为等品牌占据了9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可见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一片红海,蔚来、吉利、特斯拉等跨界企业想要分一杯羹并不容易。

李斌自己也说过,造手机很容易,无非就是“高通芯片+安卓系统”,但消费者转用蔚来手机并不难。

李斌表示,目前,50%的用户使用iPhone。因为苹果现在对汽车行业是封闭的,比如蔚来二代平台是以UWB为标准的,苹果不开放接口,所以我们很被动。

但更重要的是,蔚来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参与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整体系统。因此,推出一款专注于与电动车配对的智能手机,不仅可以提升高端汽车品牌的价值,还能有效提升服务质量。

换句话说,蔚来手机业务的方向不是专注于手机的开发,更多的是满足车主的需求。

老酒鬼的快乐不在于酒,而在于别的事情

现在手机市场牵扯极大,想在这里赚钱很难。除了蔚来、吉利、特斯拉,做手机的目的显然不是靠手机赚钱。

李斌表示,蔚来手机本质上不是进攻性的,而是“防御性的”。这里的“防御”是构建自己的智能生态链。换句话说,蔚来的手机项目是为了提高用户粘性。

如何做好跨界融合的下一盘大棋,强化生态圈,构筑护城河,正是新能源汽车企业要考虑的。创造丰富的车载场景,实现手机与汽车的紧密互动,也成为智能汽车行业的重要趋势。

这有点类似于“生态”的概念。当汽车具备了智能移动终端的属性,车企更能理解用户对智能化的需求。企业希望通过打造手机,统一手机和车机的UI和操作逻辑,为用户打造一个覆盖全生活场景的生态,最终形成闭环。

虽然现在的车载系统已经非常智能,与手机的操作体验也没有太大区别,但是在实际的车载场景中,用户对车载系统的操作仍然少于手机,这使得车企很难收集到用户的深度数据。在收集用户使用习惯的数据方面,汽车显然不如手机。

所以车企造手机是希望把数据入口抓在自己手里。这个操作可以说是为了用户体验,也可以说是企业为自己的战略闭环构筑护城河。

随着越来越多的车企跨界进入手机圈,两个行业的融合速度也在加快。未来,智能网联汽车与手机行业的融合将成为常态。

谁能拒绝第二个增长点?

让我们考虑一下。车企做的手机会和汽车实现相互促进吗,包括技术和销售?

值得一提的是,车企进入手机行业后,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软件RD实力,还可以进一步实现车载系统与手机系统的互通和适配。比如蔚来的NOMI语音助手,手机的加入将大大增加与汽车和机器的交互功能,提高产品的智能体验。

目前,鸿蒙系统生态系统是软件生态的突破口。鸿蒙系统3适配华为P50系列、Mate40系列、Mate50系列等机型,支持超级终端,支持打印机、智能眼镜、车机等12种智能设备的组合与协作。除了手机,智能屏、PC等设备也可以是超级终端的中心设备。

此外,鸿蒙系统3还为汽车提供了超级桌面功能。和智能屏幕超级桌面一样,手机应用会自动同步到车上。同时,超级桌面还将支持平行视觉等功能,应用也可直接调入车内,实现丰富的车载应用生态。

华为和世界可以说是有所作为。哪个车企不想形成自己的“人、车、移动设备”的生态系统?对于蔚来车主来说,当他们拥有一辆蔚来汽车时,我相信他们不会介意拥有一部与自己的汽车高度适配的智能手机。

所以车企造手机是未雨绸缪。

不难预测,在头部新能源车企的引导下,未来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入手机行业。

摘要

当然,做一部手机是要花钱、要人力、要时间的。未来无论是蔚来手机,还是其他车企做的手机,都要接受市场的检验。至于有多少用户会接受车企推出的手机,我们拭目以待。

声明:本网转发此文章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,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。文章事实如有疑问,请与有关方核实,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,仅供读者参考。